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详细内容煤炭去产能就业安置仍需加力

“按1000亿元资金计算,约合每人5.5万元,这个标准太低了。以大同为例,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620元,加上养老失业等保险,每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5.5万元还不足两年的最低保障。而企业一般需要3-5年才能平稳转产。”

谈及去产能职工安置,山西某煤企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而从这笔账中,也表达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职工就业安置亟需关注的呼声。

连续两年“超额提前”完成去产能任务后,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数也明显下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数已从2013年的530万人降至2017年底的351万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认为,目前来看,煤炭行业去产能职工安置总体实现了平稳过渡,但其中仍存诸多问题。解决好职工安置,关系着煤炭行业的公正转型。

地区差异明显

受资源条件和煤炭经济占比不同的影响,各地在煤炭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效果差异较大。

数据显示,2015年,山西、山东和河南的煤炭从业人数位列全国前三。其中山西约有93.93万人,居全国首位。但这与煤炭就业规模最大时相比的减少值,却落后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仅减少了7.61万人。

“山西面临的煤炭去产能就业安置压力最大。而且可以预见,其压力顶峰还未到来。”张莹告诉记者。

山西焦煤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工资、转岗安置资金等方面存在大量缺口,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

“希望国家提高奖补资金标准。目前吨煤160元的补贴标准对于负担较重、人员较多的矿井明显不足,建议按照不同矿井的不同类型设置不同标准。”上述焦煤集团负责人表示,根据目前情况,希望奖补资金由企业自行统筹安排。

对于职工安置,晋煤集团某负责人建议制定出台操作性更强的职工安置实施细则,对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任务重的企业优先给予重点支持,由企业统筹使用奖补资金来清偿拖欠工资和社会保险,将离退休和抚恤较多的人员转移到社会统筹管理,而对于在职1-6级的工残职工移交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建议职工达到退休年龄补交养老金,减免滞纳金。

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是全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减少数量最多的地区。数据显示,2015年该省就比2013年减少从业人数超过了11万人。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煤炭从业工人可转岗至农垦、森工、市政等单位,每月工资1800元,也可自主择业,每月发放生活保障金800元。2016年仅黑龙江农垦系统就分流煤炭职工4000人,还有大量职工由地方政府安置就业。

张莹认为,黑龙江政府对职工安置的高度重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员工对所在煤企依赖情绪严重,地方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压力倍增,同时寒冬用煤缺口调低去产能目标,将就业安置压力后延等问题仍是黑龙江目前面临的重要难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高级政策专家王东表示,通过内部转岗、自主创业和帮扶安置等措施,我国煤炭去产能职工就业问题得到了比较妥善的处置。但煤炭去产能涉及旧产业退出和新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新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新旧产业就有了衔接的问题。同时,煤炭去产能待安置人员的年龄、性别、技能、身份的转变也需要时间衔接。所以,煤炭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职工就业问题仍十分复杂。

安置效果需长期关注

张莹指出,为解决煤炭去产能带来的职工就业压力,部分地区培育了一些不合适的替代产业。更有甚者,为解决就业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入了一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既没有实现创造就业的目标,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带来新的污染。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员副研究员冯永晟看来,目前,因煤炭去产能人员安置,很多地区增加了就业再培训,但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却很低,只是壮大了培训机构的力量,而已有的高校技能培训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冯永晟认为,做好煤炭去产能中的就业问题,需处理好深层体制改革与短期政策之间的关系。如,虽然长期看来,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会进一步降低,但近期煤价再次上涨,部分煤矿可能出现扩大产量的情况,煤炭行业的盈利水平明显好转,有可能对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度带来影响,进而影响人员分流。

有调查显示,很多地区对煤炭去产能从业人员的安置技能培训起点低,创造就业机会不稳定。尽管各地都有相应的去产能转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但在实际执行中,培训技能多为保安、保洁、收银员、月嫂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技能,尽管部分职工得到暂时安置,但所创造的就业不稳定,容易产生二次失业问题。

王东对记者表示,家政等服务型行业在很多地区被视为去产能人员安置的优先选择。但待安置人员对于家政、保洁等工作的满意度却并不是很高,从业意愿不强。

“一方面是这部分人认为自己年龄偏大,另一方面则是对身份转变的不适应。”王东表示,我国煤炭企业大部分是国企,被转移安置人员一时难以接受自己从国企员工转为私企职工,尤其是转去服务性行业。

但王东认为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在“错失良机”。他表示,当前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来临,部分工种会逐渐被智能机器替代,如信息采集、文稿编写等。但诸如护工、养老等岗位,短期内难以被替代。这些岗位是适合煤炭去产能人员就业的。

“就业安置效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张莹说,从上至下的高度重视是决定就业安置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成功培育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替代产业是推动就业安置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