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详情

地方救煤市 有违放权精神

发布时间:2013-06-02

煤炭行业正陷入冰点,市场行情仍未见底。受煤炭利润下行影响,山西、内蒙古、河南等资源省份财政收入增长受挫,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救市动作频出。

  国家能源局正征求意见限制煤炭进口,河南出台“煤电互保”政策,将电厂省内煤炭采购量与发电指标捆绑,山东铁路局限装外地煤炭,产煤省山西也在研究限制外省煤炭入晋办法。

  出于本区域利益维护,地方保护政策屡禁不止,即便在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势下,仍有蔓延趋势。如上行政干预在煤炭市场紧张、电厂亏损的时候同样在上演。

  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很明确,不仅救电厂,也在救煤市,互不偏袒。2011年7月,河南省政府发文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目的是限制煤炭外流、优先满足本省煤炭供应。如此评价,“河南省政府很仗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甚至国家部门调控政策有效。2011年底发改委出台价格调控措施,对港口煤价实行800元/吨的最高限价。但政策出台之时,也是本轮煤炭市场下行的开始。行政调控出台的时机判断恰与市场走势相反,煤炭行情在去年5月出现剧烈震荡。煤炭平淡的行情一直延续至今,且并未见底,煤价从最高点的860元/吨跌至目前600元/吨左右。去年8月,河南省政府也暂缓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国家部门干预市场甚至在好心办错事。国内煤炭市场受进口煤冲击严重,限制“劣质煤”进口便由此而来。但实际上,所谓“劣质煤”恰恰在国内资源紧张的时候做出贡献,大量的进口煤炭平抑了国内煤价上涨的空间。

  从战略上看,煤炭是稀缺资源,增加进口是对本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这个层面考虑限制进口是短视行为。决策者不应被利益集团诉求左右,出手干预市场更为不妥。

  在金银岛组织的煤炭市场讨论会上,煤炭专家黄腾认为,每当煤炭市场有些风吹草动,就总有抱团取暖、限制进口等声音出现,这无非是在对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原则。

  市场是资源配置、供需调整、价格形成的最好工具。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长久且没有固定答案的命题,关键的问题是行政力量过于强势,甚至足以扭曲市场功能。

  根据中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精神,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核心在于政府是否愿意放权给市场,是否甘心割肉,是否能够找到准确的定位。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言,政府工作重点应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表现在煤炭行业上,政府应该在进一步推进煤炭市场化、改善煤炭流通领域环境、理清煤炭企业税赋、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学服务煤炭企业能力等方面上下工夫。在限制煤炭进口上,黄腾持反对意见,建议国家在制订严格限制排污法律的同时,增强监管和处罚一切违法排污企业的力度。

  为什么行政干预的力量如此强大?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计划管理手段的惯性在作祟。河南省政府之所以能够干预当地电厂煤炭采购,源于地方部门掌握电厂发电指标分配权。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经过十年探索,既有市场管理手段,又有计划管理模式。厂网分开后,发电侧竞争格局形成,但发电上网仍然采用计划方式。目前,各省经信委掌握本地电厂发电量指标,电厂发电多少、利润高低全与此相关。

  显然,解决行政干预带来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问题,还需要与能源市场化建设同步。地方政府应该真正向市场放权,管住管好政府该管的事,而非“上面喊破嗓子,下面做做样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