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政策
严刚:关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与挑战的思考
2022-05-19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此重大战略背景下,准确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内涵与实施路径、识别其面临的挑战,对未来政策制定、实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尚未根本缓解,我国仍面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双重挑战。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为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抓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将提速针对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就减污降碳实施思路与技术路线而言,可考虑从特征分析、目标确定、对象识别、措施优选和政策机制五部分开展工作,支撑各级政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阶段,各方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认识仍有不足,需进一步加深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认识,并厘清“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和谐共进的内在规律与“结构调整-减污降碳-政策驱动”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及运行机制,加快突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当前面临的六大挑战:
  1. 如何有效支撑经济发展?
  制定因地制宜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本质是倒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将推动产业、能源等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工业部门节能减排,限制两高行业发展,改变化石能源消费及电源结构等。因此,区域及地方在制定减污降碳政策及工作计划时,需通盘统筹地区能源、产业等结构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政策,实现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
  2. 如何客观系统评价减污降碳成效?
  建立科学系统的减污降碳成效评估体系。
  目前已有多种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效的指标参数,但仍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亟需建立可系统评价“环境质量-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协同性、结构调整措施协同度、治理路径协同度、生态环境管理协同度的减污降碳成效评估体系,识别全要素、全领域中减污降碳重点工作及薄弱环节。
  3. 如何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双碳工作目标协同?
  加强规划方案制定时的相互反馈与支撑。
  应在制定碳排放达峰方案和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时加强二者的相互反馈与支撑,探索协同政策措施,制定一体化目标,突出融合增效,实现多重目标。
  4. 如何识别重点控制对象和举措?
  建立一致源排放清单。
  CO2与污染物高度同源,需构建一致源排放清单。可考虑以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级分类为基础,将CO2清单分类映射至污染物清单分级分类体系,识别排放强度高的部门或行业。
  大气污染物与CO2排放空间高度聚集,排放热点网格具有高度一致性,重点分布在省会等中大型城市及重点城市群。可考虑建立“减污降碳”热点网格管理体系,为城市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5. 如何选择采取符合多种目标的治理技术?
  遴选兼顾“减污”和“降碳”的治理技术。
  在选取全过程治理技术路径时,除综合评价其“环境-技术-经济”影响,还需将碳排放水平纳入考量,优选减污降碳协同度高的控制技术。
  6. 如何建立有效畅通的协同管理机制?
  明确部门分工,加强统筹融合,形成管理合力。
  需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思想贯穿于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中,以推动管理融合增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减污降碳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融合,同时明确各部门分工,协调做好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和落实。